线上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,颠覆了教与学的模式,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,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。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网络授课,环化学院的教师们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优势,通过中国大学慕课、智慧树、超星等网络平台,利用腾讯、QQ等互动形式,打破时空界限,与学生对话交流,开启了新学期信息化教学的新课堂,下面一起来听听我们老师们的心声吧。
环境系教师孙彩玉: 特殊时期,特殊方案,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,让网络授课成为老师的必备技能。课前2周的紧张准备,上课前20分钟的激动兴奋,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,我真正体会了,环境变了,课程内容和形式都需要发生变化。我讲授的《水污染控制工程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,在网络平台上的第一课,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的水处理技术,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疫情之下的思考,一堂人与生态、人与环境,生命与灾难的思索。虽然不能与学生们见面,但通过网络,可爱的同学们向我送出了小红心,发出了表情包、动态图,他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,让那些日常不善于与老师交流的学生有了新的表达途径,而作为教师的我也一样,十八般武艺的线上指导,“客服”般耐心回答与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,不失为一种网络世界授课的新精彩!
应化系教师赵桂红:一场旷日持久的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,使得师生的教与学过程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。没有了眼神的关注、没有了心灵的互动,如何才能尽到师者之传道、授业、解惑呢?我想就知识的三个层次—知道、应用和改进而言,我们当下要抓住的就是应该完全知道、部分应用即可。
在当下线上教学模式下,如果硬要在有限的资源与条件下,强求教者与学者达到终极目标,势必会使根基不稳。我认为要以基础知识的知道为根本,适当浅尝知识的应用。这样,学生畏难状况才会较少,才会有信心和兴趣配合老师完成线上教学,也就达到了我们线上教学的目的和意义。
只要不停学,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教与学的状态,把基础知识夯实,待到疫情解除之际,师生再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深度应用与改进上,相信,我们最终一定能圆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!
化工系教师吴捷:开学第一堂“特殊形式”的课,在紧张且准备充足的条件下已落下了了帷幕。为了上好本门课,保持教学进度、保证课程容量和质量,做到标准不降、内容不减、效果不差,在正式授课前,提前做了多种预案,对多种授课平台提前进行测试检查,最终确定“钉钉”平台,并通过“语音直播+PPT共享+白板书写”等技术授课。授课过程中,重视教学反馈,不断与同学们交流互动,并通过钉钉群向同学们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,从而力保同学们的学习质量。
当然,本次课也有少许不足,即网络直播有延迟且学生端有时会出现噪音。但总体来说,本次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,本次课上积累的经验为我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导向。面对接下来的教学任务,我会继续努力,努力上好每一堂课,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,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初心和使命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
